第385章 崇祯很无奈-《汉骑》
第(3/3)页
这就好像当年皮岛的毛龙一样,袁崇焕前脚杀了他,后脚就玩不转皮岛了。眼下李信也是如此,就算是将李信留在这里,恐怕也无人能够管得了征北军,既然如此,还不如让李信留在征北军。十年就十年,只要平定了中原,还怕李信如何吗?
崇祯皇帝一发怒,周围的人自然是不好说话了。各个都站在那里。等候着,只有侯恂用愤怒的眼神望着李信。他是恨不得李信这样的贼死的干干净净的好。只是崇祯皇帝不敢将李信如何,他也没有任何的办法。
“侯大人,你还是去给征北军准备一些粮草吧!”温体仁将侯恂的神色看在眼里,心中现出一丝幸灾乐祸来,这个家伙平时可是没少找自己麻烦。没想到,在这个地方,碰到李信这样的人物,让他有万般的本事也没有办法使出来。
“征北侯,朕想调一部分征北军,剿灭中原的叛逆,你认为如何?”崇祯皇帝好像没有察觉到自己麾下的两个臣正在明争暗斗,而是对李信说道。
李信心中一阵冷笑,这个崇祯总是说信任自己,但是实际上,还不是想着向自己军队掺沙,想着用各种办法来削弱自己。只是自己真的那么好欺负的吗?当下脸上一片恭敬,朝崇祯拱手说道:“能为皇上效命,想军中上下无一不欢腾。只不过,在这里面还有一点小问题。还请皇上明察。”
“哦,那你且说说。”崇祯皇帝嘴角抽动,满不在乎的望着李信说道。只要是李信答应了,那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因为臣当初纵横草原的时候,手中兵马少,所以提高了饷银,根据臣的了解,征北军的饷银是朝廷士兵的倍还多一点,而且是十足的饷银,不存在上下克扣的问题,大约每个人两到四两,或者甚多;其二,在军中,士兵们每天吃餐,而且每餐都有肉,或者是羊肉,或者是猪肉,还有牛肉什么的。其,每次作战的时候,所获得的金银财宝,大部分都是要上交征北军的,一部分分发给士兵,为士兵所有;其四,士兵立功了就要赏,犯了错误就要罚。将军的亲兵队和士兵都是一样的。”李信低着头说道。却没有注意到崇祯皇帝的脸色越来越差了。
明军的军饷怎么算的,就按照戚继光那个时候算,他在东南沿海募兵,规定每人年饷银为十两,到北方蓟镇后,守卫边墙的募兵年饷增至十八两。这都是战略要地的募兵价格,如果不是要参加重要战斗,或者不是在重要地域,募兵的价格要更低。甚至还有受募者日银一分之说。年饷还不足四两的。到崇祯年间,战乱频繁,大量姓流离失所,食无所依,募兵变得容易,加上朝廷财政紧张,军饷又比同期低了很多。若是加上上下克扣,那士兵们拿的更少了。
崇祯只能是叹了口气,深深的望了李信一眼,却见李信面色平淡,好像是说了一件为普通的事情一样。他这个时候才知道李信的军队为什么那么骁勇了,原来是重赏之下必有勇夫,有如此多的金银支撑,难怪士兵们都为他卖命了。
“侯爷麾下兵马十几万人,若是按照侯爷现在的算法,每个月兵饷达到数十万之多,若是加上其他的,侯爷每个月的消耗多大余万两银,侯爷,您有这么多的钱吗?”王应熊显然不相信李信会对士兵的待遇如此之好。他仔细算一算,猛的发现李信每个月的支出多达余万两白银,这个数字可以说是一个天数字,莫说李信只是占据蛮荒之地的草原,就算是在中原江南之膏腴之地,恐怕也支撑不住吧!
崇祯皇帝听了之后,也点了点头。就算李信每月支出没有余万两,七八十万两也是有的,每年下去,几乎近千万两白银。而明朝在国力强盛的嘉靖年间,每年的中央财政收入仅两万两白银;到了万历初年张居正改革后,增加到了四万余两;万历末年,因为辽东满洲兴起,骤加“辽饷”应付军事需要,达到了五二十万两,并成了固定的数额。就算是到了崇祯年间,既有辽东战事越发激烈,只好采取竭泽而渔的政策加派“辽饷”、“练饷”等,到现在年收入也不过一千余万两白银。就算是这样,朝廷还是入不敷出。可是李信才多大的地盘,就能投入这么多,难道李信有点石成金之术,或者说,李信麾下的晋商七大世家富可敌国?否则的话,他怎么会有如此多的银呢?若是能让李信进献点银,或许能缓解朝廷的燃眉之急。
崇祯一想到这里,就朝李信望去,莫说是崇祯,就说是温体仁等人也想到了这个问题。李信可是有钱的主,居然支撑这多军队。想必在云中还是有不少的金银,若是送到北京来,想来朝廷也能松一口气了。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