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风波恶(三)-《回明》
第(2/3)页
所以,没有思想是极其可怕的事。
李鸿基想到明朝的思想体系,他为什么会被满清所灭。除了政治上的腐败,思想的的极度僵化也是关键。
所有的思想都是为专制主义的高度极权来服务的。儒学更是这样。专制主义的高度极权本是君主制的特色,对这一制度有浓厚感情的是整个受利益的地主集团。
这一整个集团为着自己的利益,使人民越来越没有任何权力,到最后甚至没有听、说、想的权力。孔子说,民可使也,不可由也,正是这一思想的严重体现。
而专制制度的制度,当遇到一个明主时,国家就可高度发展,因为可倾全国之力干所有的事,没有制肘。可是,当遇到一个昏君时,就会可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什么荒唐的事情都会出现。就象魏忠贤能当上九千岁,满朝文武拜他为干爹,干爷的事,在当时就是最正常的事。
专制制度高度极权的后果,不但国家受损,就连当初为自身利益而全力推行这一制度的整个地主阶级也不可免地成为牺牲品。
许多功臣能将被杀就是这个道理。就象袁崇焕后来被杀,也是这一制度造成的结果。后世有许多小说家把走资本主义当成救中国的妙方,把市场经济当成救国妙方,其实,来明朝这段时间,李鸿基多次考虑到,明朝灭亡地根本,一方面在于他的专政集权制度,一方面在于他高度的土地市场化化。在封建社会,土地是最大的财富,他如同西方的股票,期货一样成为一种资本。而自由买卖的后果就是土地兼并。大量流民产生,最后沦为暴民。而资本主义把一切都沦为商品,最后结果也是经济危机。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李鸿基现在还没想出到底明末适合什么样的制度,但他想到,当务之急必须改变这种专制的高度集权的制度。
要想改变高度集权的状况,就要使百姓能参与到国家事务中来,为这个僵化的国家注入新的力量,李鸿基虽然还不知明朝的中国用什么思想,制度最合适,但他认为,明朝还不是高度发达的国家,所以,完全的民主根本不可能也不现实,专制高度集权不好,完全民主也根本不适合现状。他认为,集权和民主是治理好一个国家的经纬两个方面,在生产力不完全的情况下,完全民主,搞不好就会导致国家分裂,军阀混战。可高度集权,也会导导致极度的黑暗和腐败。
在思想方面,他觉得中国几千年,确有许多好的思想可以继承下去,如中国千古流传的诚信,忠恕,仁义等许多思想都可以长久流传。法家思想也是社会的基础。而二十世纪的民主思想,和科学的思想,也必须引进,虽然时间短暂,他暂时理不清楚,但他坚信,这许多好的思想如果将来能互相融合,取长补短,就会开创出一个新的局面来。挽救明朝危亡的命运。自己当然也不用当李自成了。
(民主的思想遭到很多精英的反对,最原始的代表就是柏拉图,他说你有病是看医生还是看普通人,当然是医生,治国也是这样。但是,如果精英们沦为一群只为自己利益打算的官僚时,却没有有效的制约他的手段,那国家政权就会沦为官僚阶级的手中利器,可以随意挥武。百姓只能成为他们手中的羔羊。“)
李鸿基脑中瞬间闪过这许许多多的想法,他马上意识到,他想得太远了,眼前最
需要从思想上摆脱儒家等级思想的严格控制。
想到这,李鸿基侃侃谈道:“皇上,各位大人,我觉得在国家一统,无外患的情况下,儒学可以起一些使国家安宁和谐的作用,可是,当一个国家有强大的外敌,有内乱的严重形势下,完全靠儒学根本没有这个力量解决这样的尖锐矛盾。
他刚说到这,黄道周说道:“儒学以德治国,使大家知礼仪廉耻,知道尊王攘夷,怎么就不能解决外忧内患。”
李鸿基马上说道:“孔子虽一向讲究以德治国。讲礼乐征伐自君子出。主张是德来维系国家的运作,用他们的德来影响小民,可是,现在百姓看许多有权有势的人时,看不到他们的德,只看到他们构结官府,瞒报土地,不交赋税,看到他们生下来就穷奢极欲,而百姓们却劳累至死,不能温饱。在这种情况下,光对老百姓空以德治国,百姓会听吗?
孔子讲民可使也,不可由也,他的学说,等级森严,完全扼杀了百姓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政权得不到制约,所以什么荒唐可笑的事都可能产生。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