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九章 惊变-《回明》
第(2/3)页
乐安点了点头。竞直进了乾清宫。宁乾清宫的太监刚要拦他,一眼看出是乐安,慌忙让开道路。原来,崇祯和乐安兄妹关系极好,崇祯交待过,只有乐安想见他,随时可以来找他,不必通报。
李鸿基独自一人站在阶下,他努力把帽子压低,他虽穿着太监的衣服,外面却披着件披风。四周的太监虽觉得此人古怪,但一见帽子下这家伙的眼睛寒光四射,外加上这人是乐安公主带进来的,谁也不敢过来招惹他。
李鸿基急切的盼望里面崇祯会召见他。里面忽然有了响动,“来人……“李鸿基还以为是崇祯召见他,他深吸一口气,刚要进去,忽见阶下一个小太监跑了进去。里面静得出奇。崇祯还没有宣他。过一会,那小太监跑出来。李鸿基以为这小太监肯定是领他进去的,没想到,这小太监朝侍立在下面的四个侍卫一招手,那四个侍卫急忙进去了。
李鸿基心里暗暗长叹:“看来崇祯对他戒备之心还是极重,就连乐安的话都不全信了。“他正想着,乐安忽从里面跑出来。他拉起李鸿基的手:“皇上哥哥让你进去了。”
李鸿基微微笑了笑,大步迈进了乾清宫。
灯光照着乾清宫,李鸿在看到,一脸紧张和疲惫的崇祯高高地坐在御座后,四个侍卫分立左右,每个人都全神戒备。在崇祯的前面,是满满的奏章。许是因他来得匆忙,乾清宫还来不及整理,几份奏章掉到了地上。其中一份正是崇祯刚才扔的那本推背图。巧的是,那十八子兑上坐的那页正好朝上。图上一个又黄又瘦的帝王坐在高高的御座上,那神态像极了李鸿基。
李鸿基的眼光和崇祯对视,崇祯也注意到李鸿基看到了这本推背图。他想收回那本书,可是已经晚了。
在两人对视的那一刻,崇祯发现,李鸿基的目光是坦荡的,这种坦荡让崇祯感到惊诧,在惊诧地同时,他原来的怀疑愤怒开始动摇,而原来对李鸿基的好感开始回升。可是,这念头只一闪,他又想起扬春的话,想起刚才城墙上抓到的那个士兵。他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李鸿基回来,一定有什么企图!他想游说自己!他想让自己投降?他想趁机得到什么好处?他越想越有这种可能,李鸿基,他把自己当成什么人?一个傻瓜,一个昏庸无能的君主?
他厉声喝问:“李鸿基,你回来作什么?”
李鸿基跪下,他平静地说道;“臣回来请皇上把臣关进天牢。”
崇祯大吃一惊,身子一挺,他盯住李鸿基的双眼。李鸿基这话是什么意图?他知道事情败露,前来自首?
不像,要是那样,他逃跑还来不及,哪有回来找死的。他正惊惊疑间,李鸿基接着说道:“皇上若不把臣关进天牢,朝廷中的流言就不会停止,流言不停止皇上就会一直处于疑惑不清的状态,皇上处于疑惑不清的状态,外敌就容易乘虚而入,攻破北京城。为了社稷的安宁,臣请皇上把臣关进天牢,再派别的将领主持火枪营。”
崇祯忽冷笑一声,他的手无意中触到一本书上。他瞟了一眼那书,正是《反经》》。
崇祯没有说话,手却依次往那书上摸去,那上面有十几本书,都是写帝王之术的。
他心里暗暗叹道:“李鸿基这招以退为进,以为我看不明白吗。他忘了,我从小就在深宫长大,什么假像没见过……他一定以为我会被感动,会上了他的当。“崇祯想到这,他冷冷的看着李鸿基,想看他怎么表演下去。
李鸿基见崇祯嘴角闪现一丝讥讽的笑。李鸿基微笑道:“臣请和皇上单独谈一些事,请皇上退下左右。”
崇祯忽身子一挺,满面的戒备之心。眼光盯向了李鸿基的身上,因为从李鸿基入宫,他就没看到李鸿基的手,他的大披风把他上身全掩盖了。崇祯忽想起专诸刺王僚,要离刺庆忌的事来。他心里大惊,忽想起今天早上抬头看天时,看到一缕细长细长的白云从太阳的中心横亘过去。他记得以前好像看过,这种云气叫白虹贯日。
他蹭地站起来,就要大呼救驾。
忽见李鸿基猛地一抖上身,披风抖掉,崇祯惊呆了,他站在原地,一动不动。
原来,李鸿基上身被绑着,是最结实的牛筋绑的。
乐安这时上前一步说道;“皇上哥哥,李鸿基是我进城后,亲选的绳子,亲自绑起来的。”
崇祯心里突然一颤,他默立一会,朝身后四个侍卫摆了一下手,四个侍卫退下。乐安也退了下去。
崇祯面无表情地说道:“李鸿基,有什么话你就说吧。”
李鸿基回望了下殿外,乐安在外面朝他打个手势,意思是外面无人偷听。
李鸿基平静地说道;“皇上,我来之前,袁督师曾和臣密议,要假议和,真偷袭。”
“偷袭?“崇祯一愣。李鸿基膝行两步,把袁崇祯的计划告诉崇祯。
崇祯听完,眼睛顿时发亮:“真的可行吗?”
“当然可行!“李鸿基充满信心地说道。
崇祯把这计划思虑几遍,喜得心怦怦乱跳。如果此计可行,女真人就会灭亡在即。可是……他挑了挑眉,微微笑道:“好计划,朕明着把你关起来,实际上却偷偷把你放了,你为朕主持火枪营,和袁崇焕里应外合,大破女真兵。”
李鸿基见崇祯的表情就知道他在试探自己,他虽早做好进天牢的准备,但也暗暗悲凉。他笑道:“皇上,臣刚才说过,火枪营那边臣已经安排好了,不需臣回去。况且如果臣来京城的事,越少人知道越好。”
李鸿基说得真诚恳切,半点没有以退为进的意思。崇祯忽明白,李鸿基是来自己做人质来了。目的只为了这次偷袭的胜利!
这想法一旦得出,他内心如被热油泼过,又滚烫,又伤心,又刺激得心灵剧痛难忍。他自小生在皇宫,见惯了宫里的奸诈和无情,他的母亲刘妃,只因说了几句不满他父亲的话,就被他父亲赐死,在他哥哥天启年间,魏忠贤掌朝政,他朝不保夕,时时担心会突然间没了性命,所以,他变得猜疑,阴郁,好玩弄权谋。可是,他的内心并非没有对真情的向往,可是,他以为那是不可能有的东西,那是读书人编出来的东西。可是现在,他突然想流泪,世上也有如此的真男子!肯为了国家而甘愿牺牲自己!
他快步走过去,双手扶起李鸿基,他动手就解李鸿基的绳子。李鸿基看到了崇祯眼中的泪光。
李鸿基越发觉得自己原来的决定是正确的。前两天,他思考许多袁崇焕被杀的原因,他认为其中也有许多是袁崇焕独断专行,不和崇祯沟通,他始终把崇祯当成一个未长成的青年,一个小孩子。所以他都这么大事的都瞒着崇祯。这才导致他后来的被杀。另外,现在的崇祯和当初要杀自己的崇祯也不同,因为,现在的崇祯已经被皇太极逼到绝境。他需要有人帮助自己。关键在于解除他心中的怀疑。当自己以自己为人质,而把假议和,真偷袭的想法告诉崇祯后,崇祯的怀疑就会降到最低,此举看似危险,实极极其安全,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大局的胜利。
他想起他临行时宋献策的话:“公子,皇上若不信你的话,你就没命了。”
他当时对宋献策说道:“宋先生,事在人为!”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