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九死不悔-《西汉万户侯》
第(1/3)页
思及贾谊,陶青突然微微一笑说道:“晁郎中的这篇文章令老夫大吃一惊,晁郎中还真是写出了一篇鸿文,此乃国家大兴之道,臣为陛下贺。”
古代盛产神童或者天赋出众之人,这是贤明君主在位的征兆,就好比龙凤呈祥,猪长犄角之类的。
景帝微微一笑也不说话,因为虽然晁补之的《六国论》振聋发聩,发人深省,但是他与景帝如今执行和亲、岁币的国策相违背,所以景帝并不发表看法。
但袁盎则不然,他是执行者,自古以来这种肮脏之事都是由执行者来背黑锅的。
君不见遗臭万年的秦桧,权倾天下的严阁老,签订条约的李鸿章,这些都是后车之覆。
所以袁盎面露惭愧的说道:“陛下,臣上不能为君父分忧,下不能令黎庶安心,实在是愧对天下,愧对被匈奴俘获的百姓,臣不敢居于庙堂之上,请恕臣不敢前往匈奴。”
袁盎说完这句话,拜了三拜,不等景帝挽留,就转身离去。
景帝有些吃惊,更多的则是对晁补之的恼怒,心道朕让你来是给朕解围的,可你倒好虽然解了一次围,但却把袁盎气走了。
于是景帝赌气的说道:“晁郎中,朕命你说服袁爱卿前去匈奴和亲,若是成功则还罢了,若是不成功,哼哼····”
景帝要说两句狠话,旁边传来一阵清咳,正是晁错。
果然只要是人的地方,都会有关系,都会权衡利弊,晁错的面子还是要给一点的,景帝只好放缓语气道:“若是说服不了袁爱卿,那你就自己前去匈奴和亲。”
语罢,景帝拂袖而去,显然是心中有些生气,毕竟本来他的器量就不大,更何况晁补之的《六国论》又有些指桑骂槐的意味。
景帝走后,陶青等人也离去,殿内只剩下晁错与晁补之两人,晁错摇了摇头说道:“叔父,日常十分的精明,今日为何一反常态?难道您不知晓这样会激怒陛下?”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