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学乡[下]-《汉生指南》
第(2/3)页
行!这钱没问题,青州出了,只需要典籍坊每年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提供所需的书籍!”
“好,爽快!不过,每本书限量三千册,三千册以内,要多少都行,超出的部分每本一百钱!”
项奉知道管宁此来,是得了张涵的指令,但亲兄弟明算帐。项奉自然不会给管宁详细讲解,印刷典籍和印刷期刊的区别。
典籍印刷数量大,需要采用木质坚硬、纹理细密的木头,如,枣木、梨木和木,这样的雕版才能长期使用,保证印刷出的字迹不模糊。而印刷数量少的,随便用便宜的木头应付一下,就可以了。反正只印千八百本的话,也不会影响质量。其它的种种诀窍,不一而足。
“哪儿怎么行,哪儿能用的了这些?总不能全让我们负担吧?”
管宁虽然缺乏经验,也不清楚印刷的诀窍,但砍价是基本常识。
……
“哦……是这样啊,行!就这么办了!”
听到每年要负担一千万,张涵面不改色,从容自若,管宁暗暗赞叹。殊不知,张涵惊诧莫名,只是他掩饰的很好,
看出来。
钱不算什么,一千万钱换成了栗米,也就是两三万石,张涵安置惯了流民,对这点钱,眼睛都不眨一下。可是,郑玄的这个主意真是太超前了,这老先生还真不一般,送给他份藏书,他就能鼓捣出所大学来,一转眼,这老先生又要出月刊了……
“康成君台鉴:……”
管宁走了许久,张涵才反应过来,管他呢,这也不是什么坏事,学术期刊而已,随他去好了。不过,印刷的事,张涵倒有点想法。
提起笔来,张涵就给郑玄写了封书信,感激他的帮助,并提了些建议。随后,张涵意犹未尽,又给项奉写了封书信,把活字印刷技术描述了一遍――什么铅字呀,油墨呀什么的。张涵见过铅字,正方的柱形长条,一面是字,一面平整,侧面还有两个对称的凹槽,也许是一个……总之,应是排版的需要。当然,他也就知道这么些了。
“这不就是多刻些图章吗?”
项奉立刻理解了活字印刷术的精髓。
铅字?在项奉的印象中,铅有些软,恐怕光用铅是不行的;油墨?什么油?豆油,还是……算了,慢慢试验着,先用木活字。不过,制订活字的标准,大小长短的详细尺寸,还是应该的,所有的活字都实在几个规格之内,补充就容易多了。至于排版就更不是问题了,在学乡里,认识字的,比不识字的,还要多。反正他平日里,也没少雇佣士子们写雕版用的字。到时候,多雇些也就使了。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