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七十六章 《新汉律》-《汉生指南》
第(2/3)页
说白了,就是恩威并施,不仅要让人感激你,还要让人畏惧。民不畏死,奈以何惧之。没有了畏惧,便没有人会服从,也就没有办法加以管理。暴力就是国家权威赖以存在的基础。
钟摇摇头,显然有不同意见;审配不动声色,不知在想什么;张涵眉头微蹙,有些犹疑。岑澜吸了口气,继续说道:
“主公宅心仁厚,诚是万民之福,士民同沐仁德。
就拿上元节一事来说。
主公只处置了刘虞几人,及其家眷,其余人等并无严厉处置。这自是主公仁德,不欲为此小事而兴大狱。朝中臣僚感念主公宽厚,已安下心来,多愿附之。
但是,有些人不明时势,恐怕会误以为主公软弱。我担心,将来还要多事……”
乱世用重典无非是震撼人心。张涵以大将军行宰相事,本就不算名正言顺。若不能一举慑服人心,将来自然要发生变故的。人在做事之前,必然会衡量利弊得失。既然失
没什么大不了,而万一成功了,则会名利双收,那负人必然就会多一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幸好,张涵处死了带头诸人。不然的话,打着忠诚的旗帜造反者,肯定会层出不穷。
起初,听岑澜说话,钟还连连摇头。然而,听到这里,他就不好说话了。
钟加入张涵麾下时间太短,又素与袁曹等人有交往,可谓身处嫌疑之地。遇到这样的敏感问题,钟就不方便说什么了。而且,士人是讲究节操的。时势如此,张涵?天子以令诸侯。钟为了保全身家,为张涵效力,在名义上也说得过去。这是人之常情,对己对人都交代的过去。可是,落井下石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钟不好说话,审配也不说话。
岑澜觉得,《新汉律》过于宽厚了。审配却恰恰相反――他觉得《新汉律》过于苛刻了。别看这二人都是大名鼎鼎的侩子手,闻名遐尔的酷吏。可是,两人却不能说到一起去。审配家族势力很大,而《新汉律》重点打击豪强,他是不太愿意的。不过,这符合张涵的一贯作法,审配也是无话可说。
屋子里一时安静下来,只有窗外的小鸟在鸣叫。张涵揣摩了一下,随即笑道:
“仲连这是说了两件事呀!我们先来说后面一件事。
上元节一事。仲连说地这些,我都曾考虑过,但最终还是选择了如此处置。
你们觉得,我是否应该趁机兴大狱?”
这个,答案自然是否定的。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大汉国养士四百年,心里倾向于大汉的多了,岂是能杀干净的。再说。杀敌一万,自损八千,智者所不为也。张涵正?天子以令诸侯,献帝的权威,就是张涵的权威――当然,张涵的权威与献帝关系不大。大肆杀戮。只会破坏削弱献帝的正统地位,对张涵只有害处,一点好处也没有。
在座地三人,这点事还是能看明白的。见三人摇头,张涵一拍手,说:
“这就是了!
刘虞等人,重要之处在于他们的影响力,至于是夷三族(父母、妻子儿女和兄弟),还是杀死妻子儿女,其实差别并不大……”
张涵看看审配。岑澜犹豫了片刻。慢慢地点了点头。杀死刘虞等人,他的亲人来报仇的可能性并不大。而张涵的仇敌不可胜数。这些许人简直不值一提。夷三族,更多地是一种威胁恐吓。
“说到前者……”
张涵整理了一下思绪。以让自己的话更为条理分明。
“律令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复仇,也是为了维护正义;不仅仅是为了惩罚罪犯,也是为了保护民众;一个人无论做了什么,他就应该为自己的所作做为而负责任。做错了事,就要付出代价。但是,这种惩罚应当是适度的……
大汉国之衰落,是因为他的政令过于宽松,纵容世家大姓兼并土地。所以。我之为政向来是限制地方豪强势力的……
不过,并不是说《汉律》中没有这方面的条文。诸位都知道,这是因为条文的执行情况很差……换言之,这是有令不行,问题在于吏治,而不是法令宽严……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