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三百一十三章:根据地的日常-《我比崇祯大一岁》
第(2/3)页
这本来就是一部喜剧,再加上黄毅给对白插入不少来自后世的俏皮话,搞笑段子,肯定能够让初次看到的观众捧腹大笑。
根据地的兴和城大礼堂、东山堡大礼堂都能够容纳七八百人开会、看戏。
农忙过后,在左芳莲的安排下,两个大礼堂每一天都上演三场大戏,场场爆满。
但是票价比在关内演出低太多,根本不是价分三等,一等戏票高达一两银子,而是统一票价十文钱一位。
由此可见剧组在根据地演出一场至多收入七八两银子,根本无利可图。
为根据地军民演出哪里是为了牟利?
是为了寓教于乐,为了推广根据地官话,为了展现出组织的凝聚力……
这个时代的升斗小民哪有什么娱乐?
进入温暖的大礼堂看一场戏能够津津乐道几个月。
只不过戏票太紧俏,还有很多群众至今为止都是听说过没看过。
这不能怪左芳莲、汪柏山他们做得不好。
只是因为即便一天演三场,两个大礼堂也仅仅是满足了四五千人看戏,一个月只有十五万人次。
如今的根据地,人口早就突破六十万,还在迅猛增加之中。
当然有好多人没机会去大礼堂看戏。
叶惠玲带领剧组在通州完成演出后准备去大名府,接下来是京师,有可能不回根据地过年。
阿琪多兰很聪明,她猜测如果老爷在兴和城过年,叶惠玲应该能够在腊月里赶回。
耿月如和耿月灵都没有回根据地,但是派人送回很多四轮马车的订单,阿琪多兰出发前已经发货了八十几辆。
不仅仅是车卖得好,百炼钢和铁器卖得更加好,根据地出品的镰刀、犁头、剪刀、铡刀等等已经是远近闻名。
根据地出品的毛线衣、棉大衣、羽绒大衣、羊皮帽子、牛皮马靴,羊毛毯等等大部分供应军队,只有少量在民间销售。
因为质量靠谱,所以供不应求!
根据地的人口翻了两倍多,今年开垦的荒地更多了,明年春天肯定有超过二百万亩水浇地播种。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