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虚君政体-《西汉万户侯》


    第(2/3)页

    韩信说:“不,主公是驾驭将军的人才,不是驾驭士兵的,而将士们是专门训练士兵的。”

    这样刘邦的心情才好一点,但心中对于韩信却始终有一根刺。

    不过陈平又进一步解释了一番说道:“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阴阳,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依照陈平所述,丞相的管辖范围几乎包括了整个帝国政务,包括内政、外交、人事,所以说汉初的丞相相当于现代的政府首脑(国·务·院·总·理),大致不差!

    陈平是不是在吹牛?非也。汉朝初年,帝国实施的是丞相负责制,从萧何开始,丞相就掌握着整个国家的事务大权。所以,刘邦临终之前,吕后最关心的是丞相的人选。

    “倘若萧相国去世,叫何人接任为好?”

    “曹参!”

    “曹参之后呢?”

    “王陵可用,不过他太过愚直,让陈平协助他好了。但是陈平也不能独当大任,可以命周勃为太尉,有这三个人,刘家的天下便安泰了!”

    事实正如刘邦所料,萧何、曹参、王陵、陈平、周勃这五个人,先后担任丞相,他们主持下的汉帝国政府,延续着汉初的黄老政治,给西汉王朝的崛起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正因为天下太平,百姓称颂的是丞相,而不是深居宫廷的太后和皇帝。

    这种丞相主导、皇帝反而居于幕后的格局,古人称之为“君弱臣强、屈君伸臣”,今人叫做“虚君政体”,在这种政治格局中,皇帝是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丞相才是真正的治国者。

    这种格局的背后隐约是黄老的影子,老子有云:“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汉帝国实行的是君主政体,天子的宝座由刘氏一族世代传袭,这样以来,保证了皇位的稳定性,却有一个不确定因素,即继承人的贤愚问题。

    没有人可以保证刘邦的后代永远英明神武,一旦出现不称职乃至渎职者,朝廷将何以堪?

    因此,汉初诸帝秉承道家无为理念,将治理国家的事务权交付给丞相为首的公卿朝廷。

    丞相对国事的影响力,有时甚至超过了皇家。即便丞相与皇帝的意见发生冲突,丞相往往坚持己见,皇帝也不能因此怪罪!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