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虚君政体-《西汉万户侯》
第(3/3)页
吕后要封娘家人为王,自己不能做主,只好厚着脸皮去求王陵,王陵偏偏还不给面子说:“当年先帝与群臣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为王,无功不得为诸侯。”
吕后无奈,只好去找另一位丞相陈平,得到了同意才得偿所愿。对于王陵,吕后虽然不满意,也不能责怪,于是明升为太傅,实际上剥夺了他的相权。
丞相负责制与皇帝专制独裁相比,显然有三大优势。
一是丞相(三公)不是家族世袭,可以举贤而任之。
二是丞相不是终身制,一旦有重大失误、不能胜任可以罢免。
三是丞相(三公)人数上比较灵活,可以专任一人,也可以两、三人甚至更多,实施集体管理。
因此,说丞相负责制为中国古代政治中比较科学合理而灵活的部分,并非虚言。
黄老思想的主导之下,天子无为,贤相执政,这是汉初最大的“王道”,也是汉朝之所以兴起的最大根本。
这种丞相负责制从汉初开始实行,一直到汉武帝初年,还是行之有效的政治原则,但是雄心勃勃的少年天子终于不能忍受丞相对他的约束,一场从丞相手里夺权的政治斗争很快在武帝一朝上演,最终以丞相一方的决定性失败告终,从而回到了“秦皇陷阱”这个老问题。
这是因为丞相由于并非政·党选举产生,也缺少日本幕府体制下那种武力支撑,所以汉代的丞相一旦面临皇帝夺权,便几乎没有招架之力,当然了王莽、曹操、司马懿之类的例外。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武帝建元六年,田蚡当上了西汉的丞相,他去见皇帝,坐在那里谈国事,讲要任命这个人做郎官,又讲要派那个人做县令,老半天汉武帝都插不上嘴。
终于等到田蚡喝茶的时候,汉武帝得了机会说了句话:“你说完了吗?朕也要来任命几个官员!”
从汉惠帝到汉景帝,大汉天子们一直守着国家元首的本分,现在汉武帝却不干了,他觉得不过瘾,像把政府首脑的活也揽过来自己干(这也是后世当中经常发现班·子·不合,书·记与市·长夺权的现象)!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