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何宜、刘昌都从前线回来了,一文一武辅佐着太子。 朱文芳这监国当的有模有样,已经能处理绝大部分事务了。 就只是可怜那十余万蒙古俘虏,被迫拖家带口,到甘肃去修建通往哈密的大道了。 朱文芳对此非常上心,每半个月就要召集户部、工部、兵部,令其汇报直道的修建进度。 五月初五,朱文芳又把户、工、兵三部的主官叫到了青云阁,催问进度。 户部和兵部还好,工部是真急眼了,右侍郎翁世资连声叫苦:“殿下,我们工部现在没有尚书。 没有尚书,好多事情就没办法协调。 今年的工程还特别多,不仅要修建联通哈密的直道,还要再疏浚运河,还要在山东大修水利,福建跟安南还在建造海船,以备下西洋之用。 德兴铜矿要加大开采、冶炼的力度;日本要展开全面探矿。 辽东要修建、加固边墙;蒙古的哈拉和林要重新建城,顺带着还要把王府建好。 呼伦湖、贝尔湖要各建一座坚城,也要同时建好王府。 还有汉王、魏王、夏王的王府都要新建,平王的王府要改建。” 一诉起苦来,这位侍郎滔滔不绝,看的出来,早就憋了一肚子苦水。 朱文芳连忙摆手打断,示意自己知道提拔一两个工部尚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了。 但是面对的问题就是翁世资、黎叔林都有资格做尚书了。 黎叔林现在是左侍郎,但他出身安南王室,是胡朝皇帝黎季犛之孙。 翁世资虽是右侍郎,但他是工部尚书周忱重点推荐和栽培的。 虽然周忱现在还挂着工部尚书的职衔,但他很显明待在南京不会再回来了。 翁世资见太子不说话,继续催促:“殿下,要不还是赶紧廷推工部尚书吧。有了尚书,才能总揽部事,协调推进这么多工程。” 朱文芳摇摇头:“不用那么麻烦了,你们两个侍郎都晋升工部尚书,黎爱卿掌工部印信,赶紧让整个工部都动员起来,加紧干活。” 翁世资和黎叔林都愣了,一时之间不知道该不该谢恩。 太子殿下一句话就提拔两个尚书,既没有向皇帝请示,也没有经过廷推,这样真的可以吗? 真要是可以这么干,太子和皇帝还有实际差别吗? 对于翁世资和黎叔林在想什么,朱文芳心里跟明镜似的,但就是静静看着两人的反应。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