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翁世资与黎叔林对视了好几眼,虽是面面相觑,却也找不出好的应对办法。 末了,翁世资先跪下了,毕竟他跟着周忱历练了好几年。有周忱的耳提面命,翁世资在政治上相对黎叔林更加成熟。 反正是皇帝让太子监国的,那太子说啥就是啥吧。就算皇帝不认同太子的官员升迁任免,那也是他们父子之间的事情。 还有啊,朱文芳现在以太子身份,掌控着神枢营;又以齐王身份,掌握着青州三护卫。 也就是说,名义上隶属于太子管辖的军队,接近五万人。 这军权简直比卫太子刘据还强大,更是远超懿文太子朱标。 九成九九的皇帝,都没有这么给太子放权的。 这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皇帝的态度,皇帝是真心实意地想将权力快速移交给太子。 所以翁世资、黎叔林最终还是磕头谢恩,接受了太子的提拔。 尤其是黎叔林,比翁世资更加感恩戴德。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一个安南胡朝皇帝的孙子,竟然能在大明做到尚书,而且是实权尚书。 而且两人从此就打上太子的烙印了。 太子的监国令旨下到内阁,内阁当即就拟定了正式的任命,第二天翁世资与黎叔林便上任工部尚书。 接下来就是大搞工程了。 修建甘肃到哈密的直道是最优先的工程。 实际建设中,先开始了最好修的一段:嘉峪关至甘州段。 在翁世资的坚持下,甘州至陕西固原段也随后开工。 朱文芳咬咬牙,也想开了,反正哈密至甘州都已经修了,索性再从甘州往东延伸,把直道经固原通到西安算了。 这些事情都是朱文芳决定的,朱祁钰躲在灵玉宫中,根本就不知道这些改动。 (本章完) . 第(3/3)页